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硕博招聘 > 高校博士招聘 >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年招聘启事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年招聘启事

2024-01-02 07:49:29
博士研究生招聘网

01流动站简介

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和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建设与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平台,主要有:福建省2011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中医四诊智能诊疗设备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中医健康管理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中医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福建省中医健康管理企事业人才高地、福建省骨伤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少林骨伤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科研设施方面:拥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占地4000m2,科研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下设7个研究平台:四诊信息采集与规范化研究平台、健康状态辨识与数据挖掘研究平台、证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平台、细胞证候信息研究平台、骨伤修复与重建实验平台、中医康复技术与设备研发实验平台、中医疗效与循证评价实验平台。目前累计研究经费2000多万元。流动站引进了日本和新加坡的海外合作导师,同时和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流动站为博士后培养提供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全面保障。

02招收方向

项目名称

项目简介

专业要求

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及大数据研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要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健康状态辨识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基础与关键技术。本项目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医健康状态整体动态辨识法研究”,具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前景良好。

各需引进博士后1人,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具有医学、中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

4.年龄一般要求在40岁以下,身体健康。

5.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慢性病中医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随着社会变迁,慢性病渐成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也日益成为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中医学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在慢性病防治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本项结合以往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慢性病的相关研究,研究条件良好,可持续发展性强。

肠道菌群移植、微生态药物、大数据分析研究

本方向与承葛医药集团联合培养。该集团是一家集研发、智造、销售、服务于一体,业务领域横跨微生态健康、微生态诊断、微生态治疗、微生态药物和微生态医疗大数据挖掘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10000平米的菌群研发实验室,在研8条活菌药物研发管线,累计取得近200项知识产权和110项商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和发展机会。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

2.生物学、医学、药学、微生物组学等相关专业或领域的研究背景。

3.获得海内外知名高校或院所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在35岁以下。

4.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过SCI2区以上学术论文至少1篇。

5.热爱科研,能够熟练地应用英文,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市各类科研项目撰写经验。

慢性筋骨伤损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慢性筋骨伤损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是阻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健康问题及“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中亟需解决的难题。慢性筋骨伤损疾病以“筋骨失调”为主要病机,中医骨伤治疗慢性筋骨伤损疾病以“筋骨并重”为主要治则,针对不同慢性筋骨伤损疾病给予相应的手法治疗及功法锻炼,理筋整骨、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内外兼顾,恢复筋骨协调状态,同时注重内在调理肝肾、强筋健骨,达到促进筋骨修复与平衡的作用。本项目结合以往的基础,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开展慢性筋骨伤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相关研究,研究条件良好,可持续发展性强。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具有医学、中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

4.年龄一般要求在40岁以下,身体健康。

5.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高尿酸血症、痛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具有整体、动态调节的优势,其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及推广。本项目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从高尿酸血症、痛风分期诊疗方案的构建、疗效的循证评价研究、分期治疗的作用机制、中药新药及药食两用药物的开发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03导师简介

1、李灿东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ICD-11项目专家,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8项

◆主编著作38部、近10年来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引3000余次

◆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中医状态辨识研究、中医健康管理研究

2、苏友新

◆教授,博士生导师

◆岐黄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福建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管理与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康复医学装备与技术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骨质疏松防治发展共同体副主任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财政部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8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著作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

◆以第一完成人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研究方向:高尿酸血症、痛风、骨关节炎、慢性筋骨伤损病中医药防治及康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3、林雪娟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委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

◆青年岐黄学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4项

◆参编教材及著作13部,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著作奖一等奖1项,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福建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研究方向: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与标准化研究、中医嗅诊研究

4、杨朝阳

◆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学科博士后,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诊断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管理分会主委,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主委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省级课题多项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和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一、二、三等奖多项奖励。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

◆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中国侨届贡献奖

◆研究方向:中医健康管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5、高碧珍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中联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委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6项和厅级课题4项

◆主编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4部,副主编规划教材2部。近10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获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各类奖项7项

◆研究方向: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痰证”“郁证”的基础研究

6、方积乾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第9、10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广东省政府参事,是国内医学统计学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课题19项

◆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医药数理统计学》(第1,2版)和《卫生统计学》(第5,6,7版)。主编著作:《现代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手册》、《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生物医学研究的统计方法》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获国家教学名师奖,中华预防医学突出贡献奖

◆研究方向:真实世界医学研究,医学统计学研究

7、肖传兴

◆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荣誉学者

◆承葛医药集团董事长,中华菌库联盟创始人,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协会葛洪研究分会副会长,厦门联合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火炬科技园招商与技术顾问

◆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百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厦门市“双百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

◆主持与参与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项

◆参编专著4部,专利12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获教育部第四届“创新创业英才”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方向:精准化、标准化菌群移植治疗体系研究

8、李楠

◆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省高层次C类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海峡南少林手法医学协会副会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5项

◆主编行业规划教材4部;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

◆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研究

9、吴广文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福建省高层次C类人才、青海省领军人才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康复技术传承创新平台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筋骨养护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会长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等科研课题12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参编教材与专著6部,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4项

◆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陈可冀院士-片仔癀药业科研奖励基金一等奖2项

◆研究方向:骨伤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04聘期待遇

(一)经费待遇

1.人事工资关系和个人档案转入我校、全脱产在我校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后,纳入学校流动编制管理,由我校支付2年年薪(年薪包含工资、社会保险、午餐补贴、交通补贴、租房补贴等福利待遇)。按照博士后入站时已取得的成果和协议须完成的成果,全日制脱产博士后年薪可达20-25万元。

2.博士后进站工作期间,其科研成果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发放办法,可享受相应的教学科研奖励津贴。

3.人事工资关系和个人档案保留在原单位的博士后,在我校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工资和社会保险由原单位负责。

4.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的博士后,其工资、住房和其他相关待遇由企业负责。

(二)住宿待遇

学校资助招收的全脱产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请免费租住一套博士后公寓。

(三)职称评定

博士后人员进站工作期间,可根据全国博管会《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任职的原则意见》并结合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相关文件政策参评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四)户口迁移

1.博士后人员进站,只办理本人户口迁落手续。

2.在职身份博士后人员(含现役军人、军转干部、定向委培人员)和人事关系(含人事档案、工资、社保)未转入设站单位的博士后人员不予办理户口迁落手续。

05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老师、高老师

联系电话:0591-22861513、0591-22861137

邮箱:24435933@qq.com、563924873@qq.com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t1NKp-B5bmr3iGfAk4JRg

应聘时请将简历抄送一份到:jiuyeqiao@eol.cn,邮件标题:应聘单位名称、姓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
招聘
最新职位 更多
相关栏目
院校硕士招聘 更多>
企业硕士招聘 更多>
科研院所硕士招聘 更多>
医疗卫生硕士招聘 更多>
博士招聘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